科学研究报告,小学科学实验总结
研究报告五大方法
分别是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以及实证研究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拓展资料:
还有哪些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报告格式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说明: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一、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1、提出研究的问题;2、介绍研究的背景;3、指出研究的目的;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2、仪器设备的应用;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4、*作程序与方法;5、*作性概念的界定;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其内容: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基本格式
书籍类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什么是科学报告
一份科学研究报告约需包含以下项目
1.标题(Title)
「标题」必要能适确地表示出文章的内容,且尽可能的贴切.不可太长但更不可太拢统.
2.摘要(Abstract)
「摘要」应能扼要地描述整个研究,以及主要的结果与结论.一般约是100字到300字.
3.前言(Introduction)(或动机)
一个有效的「前言」应要说明如下的三个问题:
为何要研究这个题目或问题最好的陈述是,描述其对自然世界的观察,或是文献整理研读的结论,因而促使作者研究此题目或问题.
关於这个题目或问题,目前有何相关的知识作者必要从文献的查寻与研读中,整理出有关这个题目或问题之知识成长过程,以及目前学识认知的情况.特别是要将目前学识认知的欠缺,更应要说明.
作者要作的研究,内容是什麼说明研究目标,或是「假说」.
4目的
条列式说明这件作品想要解决的问题,如以蚯蚓作为研究对象,则研究目的可能是
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徵
了解蚯蚓的生活史
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群聚习性的探讨
研究蚯蚓的食性
5器材
说明这个研究需要用到的器具,材料
6步骤(Procedure)(过程与结果)
於「步骤」中,必要说明这个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Where, When,与 How.
Where:若是野外研究,说明确实的研究地区(点).描述研究地区相关的特质,如:植被,气候,地形,或是人为干扰.若是实验式的研究,说明研究地点与设备的使用.同时,对这两类研究,都须要这是一个适合作此研究的地点.
When:对有时间相关的项目,都须要说明其进行的时间(与时期)(年,月,日,一日的时刻).若有相关发生的气象变化或是其它因素,应同时说明.
How:解释进行实验或收集数据的技术,描述仪器设备的使用.若是这些技术或方法已是有一定的「标准」,则可仅提出参考文献(内含:技术法或方法的描述).若不是如此,则必要清楚说明,使读者可据以重复使用这些技术或方法.
7结果(Results)
「结果」的内容应要以「汇整好」的形式,陈述研究所得的观察与数据.不可直接置入原始资料;原纪录表;若是不得不须要放入报告中,应另以附录形式呈现.整理原始数据,形成「表」(tables),「图」(figures),以及文字,使读者能清楚了解研究所得的整体结果,与其内的变异程度.
陈述「结果」时,先从最具一般性质的数据开始,逐渐朝向最特殊性质的数据.「文字部份」应要包含完整的结果,而不是仅说参阅「表」或「图」.另一方面,「文字部份」亦不可重复陈述「表」或「图」的内容.「文字部份」主要应是陈述无法用「表」或「图」呈现的结果.「文字」,「表」,与「图」,三者各自有陈述结果的不同能力(特性).通常,数据只能以「图」或「表」一种方式呈现,而不可同时使用两种方式.要达到能於「文字部份」完整呈现结果,内容应著重於陈述结果中的一般情况,趋势,与差别,而不是数据的本身.
同时,於「结果」内容中,应不可有对「数据」的诠释(或推论).这个要求对一般学生而言,往往是相当困难的.因为通常於列出数据的同时,都会企图要说明,为何数据会如此,或者是这些数据代表什麼.然而,「诠释」并不属於「结果」的内容.严格的区分「结果」与「讨论」的内容,可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何者是「纯数据」,何者是一种解释或推论.
8讨论(Discussion)
於「讨论」内容中,作者必要解释这些数据,其与原目的或是假说有何关系,其与目前学术认知又有何关连,以及未来的研究须要.要注意的是,这一部份是用於「诠释」,而不是重复地概括陈述结果.作者应尽力地於「讨论」中,包含以下的内容.
(1)对原提出的假说,作出结论.
(2)与其它的研究结果,相互比较.
(3)说明可能错误的来源,以及技术的可能缺失.
(4)推论本研究结果,於学术或应用上的意义(或价值).
(5)对这个研究的问题,下一个研究应须要作什麼
(6)要如何改进研究方法.
9参考资料(Literature Cited)
※10.组员心得报告
每位组员要针对自己在这次探究中担任的脚色,所做的贡献,获得的成长,心得,或最有趣,想深入研究的部分做说明,报告.
本文链接:http://www.donglihc.com/html/879647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