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成熟?新来的老师4
高校老师好当吗
高校老师不好当,虽然人事关系相对简单,但是劳动强度挺大,尤其是脑力劳动。
1、人事关系:
不用考虑那么多办公室政治,领导和同事间都比较和蔼,这不是人的素质多高,而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大家的目标都是按*评职称的要求纵向比拼,互相间竞争不激烈。
2、劳动强度:
脑力劳动还是不少,对文笔、学习能力等要求较高。
比如学校的科研要求,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发不出论文,申不下项目,在大学就不好混了,评职称也评不上,收入就上不去。
教学也需要备课,大学生普遍比中学生懒散,旷课、上课睡觉。
但是总体来说,双休+寒暑假+不用坐班,就决定了工作的个人时间相当多。
职业要求:
教育培训:一般要求博士(音体美专业可放宽至硕士)学历,并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工作经验:热爱教育事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业务水平,既精通自己担任的课程,还要懂得其他学科知识;语言规范、准确、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说话生动、有逻辑性;有良好的师德。
高校教师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高校教师成熟的标志是能否自觉关注学生。良好的教学风格则是教师教学成就的重要表现,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没有踏踏实实的付出,没有实践反思和再研究再实践的循环往复,就不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更不会创造出骄人的成绩,也不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教师简介
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根据学校设施条件和个人职称专业,安排学生入座、发放学习资料、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引导辅导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听课练习,组织考试。
传授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开展主持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记忆认知、动手沟通、*作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经验技术。他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执行各项教育政策,维护社会稳定。
为*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
如何做好一名优秀高校教师
第一,要热爱教师职业。“激情从哪儿来?激情从热爱中来。”(方永刚),热爱从哪儿来?热爱从兴趣和责任上来。新东方学校之所以能风靡全国,与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四射分不开。正是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高度负责,才出现了可歌可泣的马祖光院士(哈工大)、孟二冬教授(北大)等光荣事迹。这种热爱会让人做起事来积极主动,力求完美,而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第二,强烈的师德意识。尽管在文/革时期,教师地位卑微,被蔑称为“臭老九”,但从我国整个历史看,主流是尊师重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哪一天哪一代教师地位不高,它的教育政策一定是失败的,就甭指望它有足够的科技竞争力,整个综合国力必将日益衰败。此处,我想说明的是,教师受人尊重,但自身也要反省(一日三省吾身)是否值得尊重,对待学生是否尽心尽力了,在生活、学习、品格上是否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尤其是社会上对个别教师利用职务这之便骚扰、诱*、强暴学生的广泛关注。这些个别败类玷*了教师的光辉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用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也是神圣的职责所在。
第三,要学识渊博。这些天上课,多位老师都提到这一点,即要成为一名优秀,或者起码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涵养。天文地理、理工农医、诗词史乐都要有所了解。做到既专且广,并且能够不断地更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这一点在当今浮躁之社会恰恰非常难以实现。而我国文理分科,高考指挥棒不顾学生成长所需乱指、瞎指,造成学生偏科,“文”不懂“理”,“理”不知“文”。可悲的是,有人却理直气壮的辩解,“我是学理的(不懂历史、地理正常)!”反观自己,本认为尚算勤奋,涉猎稍广,却日益惶惶不安了。觉得自己知之甚少,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自己显得很是浅薄无知。对于以前毫不费力开口评论的问题现在却不敢轻易开口了。不是自己谦虚,而是知之越多,越觉得问题复杂,自己的想法还十分的不成熟。近几年,感触颇深的一句话是“学,然后知不足”,太经典了!或者自己洋洋洒洒的观点,后来读书发现前人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前已经有了更为精辟的阐述(不禁脸红)!这也使我纠正了一个观点——以前读书看文献,总喜欢当前写就的,而不屑于“古文”,下意识的认为那早已过时了;而我现在的感触,古人先贤的智慧和英明,毫不逊色于今人。查阅经典文献,总能看到其中闪着智慧和灵性的光芒。因此,我慢慢的习惯于怀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的翻阅前人著作。如正在阅读的《菊与刀》([美]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写于1944年,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关于日本国民性的研究实在是太高明了,怪不得至今仍是研究日本必读的经典之作!
清楚的记得刚入大学时,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李宁教授曾形象的指出“初入大学的本科生和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简单;而硕士生会说我知道一点点,而你问博士生,他则告诉你我一无所知!”恰在这次培训课上,游永恒教授也说到“本科生走路面朝蓝天,硕士生走路平视前方,博士生则俯首向前”。两种说法异曲同工,都表明一点——学,然后知不足。
事实上,钻研的越加高深,越会意识到多种学科都有其共性,界线区隔越加模糊,最终都统一在哲学范畴内。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中青年时期成就斐然的爱因斯坦为何晚年沉迷于外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统一场理论,甚至有人认为是老糊涂,走火入魔了。而如果理解了上面所说,便不足为奇了。
因此,我赞成高校教师(不仅仅)应当文理兼顾,全面发展,能够捕捉到多领域最新科研成果(阅读科普杂志即可),加强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做到这一点,想不优秀都难呢!
第四,要换位思考。比照美欧教材和我们国内教材,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多是站在学生角度下笔,行文像是与读者促膝交谈,亲切而自然,再加上丰富的案例,多彩的图片,读起来俗易懂,赏心悦目;反观国内教材,总在阐述理论,很少的案例、图片,内容千篇一律,东家抄西家,西家抄国外,有时几个研究生就能汇编教科书。读起来呆板生硬,索然无味。并且很少更新换代,一个版本总能用上十年、二十年,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学科来说,这是十分可怕的!我很纳闷在日益市场化的今天,为何出版业能无视读者需求长期保持这种传统而生存下来?他们有什么妙法吗?
教材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之间的关系很少引起关注,我想是改革的时候了。
教师如果能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样的讲授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断地下功夫改进,广开言路而不计较各种批评,多多倾听学生的感受,会让师生都受益匪浅的。我也一直努力的这么做。
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教室里每一位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了解教育心理学的都清楚,成绩差的学生最根本的问题往往在于缺乏自信,在我们平常的课堂上,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教师乃至整个学校关注的不是学生个人发展,而仅仅是升学率。并且十分短视,片面的认为抓好所谓的成绩优良的学生升学率就有了保证,但是他们忽略了升学率计算中分母里成绩较差的那部分同学的存在。于是乎按成绩排座位,按成绩分班等等怪现象像毒瘤一样扩散至整个中学教育的机体。这对于成绩差的同学的学习,甚至整个成长都无异于噩梦。限于篇幅,此不详述。多加鼓励,对于自信的建立十分有利。退一步讲,成绩差并不代表全部,每个人都是金子,总有闪光过人之处,教师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去寻找这一点,为他们抚去掩盖的尘土,小心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日后必将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另外,有研究表明,美国最有成就的商人、政客之中,三分之二以上并非来自常青藤院校,“前十名现象”也表明了这一点。
前文及将要提到的诸因素中,我唯一确信可以做到的便是这一点——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第五,要创新教学模式。我相信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多渠道、灵活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加强锻炼必要的基本能力的重要性——如快速阅读、提取主旨的能力,自信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处置突发*的危机处理能力等。所有这些对于学生走入社会都显得异常重要,尤其是要成为管理者。而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反复练习。
教学是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觑学生(哪怕小学生)的能力!何况他们是个大集体呢!在一对多的课堂上,教师除了专业知识,阅历方面具有优势外,在创新、分析、解决问题上未必胜过学生。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这种心态——在课堂上双方地位平等的多交流,少说教,引导而非代替学生思维,也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应该指导他们看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并且能够包容不同见解,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最终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吸收。正是因为困惑或现有的学识不足以判断几个方案(或看法)孰优孰劣,才会激励他们课后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我想这一点才是大学学习中最为关键的。
大学毕业当老师好吗
大学毕业当老师好吗
大学毕业当老师好吗?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而老师是非常常见的一个职业,很多人想毕业后当一名老师。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大学毕业当老师好吗的相关内容。
大学毕业当老师好吗1
当老师好。嗯,只要是不当班主任。通常不会太累。况且还有两个假期。这个职业是很受人尊重的。建议你如果能考到教师资格证。当教师是一个很不错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当老师挺不错的,主要是假期有保障,还有现在教师的待遇也提高了,福利也挺不错,干久了学校还能分房(当然自己也要出一部分),在现在金融危机中怎么也旱涝保收,如果是中学的教师,还可以去当家教,开辅导班,那个钱赚得多啊~~
想当年高中的时候,上面不准补课,老师在外面办班,三十多个人,每人五百,除去租场地水电等等的费用,一个月就赚一万,当然,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两个长假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做点生意啊,出去旅游啊,或者陪家人啊,都挺不错的~~
大学毕业当老师好吗2
大学生毕业当老师好还是考公务员好
考公务员比当老师好
不少大学生认为考公务员比当老师更好。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先尝试努力一把,报个班或者自己复习一下,考个公务员比较好。因为公务员的福利待遇要优于老师。如果没有考上公务员,才去考虑当老师,最好是当一个高中或者初中老师。如果要当大学老师,至少需要研究生毕业,这个条件显然大学毕业生是不符合的。因此,不管是农村出身的毕业生,还是工人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可以先选择去考个公务员,参加公务员考试,失败之后可以考虑去当一个老师。
公务员的工资要高于老师
为什么这样来选择呢?目前社会上的现状是:公务员的工资收入,相对于老师而言要高一点。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当上公务员之后,进入到体制内之后,公务员的升迁和晋升速度要比老师更快,并且成为公务员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大学毕业生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参加各个省份组织的公务员遴选考试,去获得一个当上公务员的机会。最后也可以成为一名选调生,几种方式都能够顺利成为公务员。但是对于老师来说,考试的道路就比较窄了,只能参加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并且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获得一个职称,所以从福利待遇和升迁速度来说,考公务员应该要比当老师更好。
当老师比考公务员好
如果毕业后考不上公务员的话,那么我建议去考一个教师资格证。公务员考试一般对职业没有特别要求,当老师也是可以考公务员的。因此你可以边在学校上课,边在家里自学,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去考公务员。对于老师来说,每年都有寒假、暑假两个假期,这个时候老师的工作压力一般都比较小,有时间去筹备公务员考试,如果利用好这个时间,考公务员会相对轻松很多,成功考上的几率也会比较大。如果进去其他*,可能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因此,有大学毕业生认为当老师比直接考公务员好。
当老师比考公务员更容易
考公务员是一个比较辛苦和艰辛的过程,如果不花费一年半载的时间,是很难成功考上的。有的大学毕业生,连续考了3年也没有考上,不仅没有一点经济来源,也意味着浪费了3年的时间。如果有一份教师的工作,可以边教书边复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觉得自己准备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去考公务员。很多大学生当了老师后,慢慢爱上了这份职业,也就不再打算考公务员了。
大学毕业当老师好吗3
大学毕业去学校当老师对未来有何影响呢
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这个人适不适合做老师。做老师要有爱心,有耐心。这首先得明确你要做什么样的老师?如果是高校老师,那么任何专业都是适合的’,只是你至少要读到硕士,博士,甚至做完博士后才能实现。如果做中学老师,那么基础学科类专业会好一些。文科比如中文,历史,政治等,理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工科专业不建议选!
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教育基本理论素养、较强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熟悉中外教育发展史和国内外教育改革最新进展、具有国际视野的从事教育行政管理、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教育新闻、出版和媒体开发的高级教育学专门人才。
如果你想当老师,读大学时可以选择师范类院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排名全国领先。如果你选择院校时选择的普通学校却想当老师,那你可以大学期间考取教师资格证,毕业后再考取学校事业*,毕竟现在学校招聘是需要考试的。
一切学科都适合当老师,优先当高校老师。其实最关键的是看你自身适不适合,愿不愿意当老师。如果能将爱好和职业结合,便是最好的。
虽然任何专业任何技能都适合当教师。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因为当一名教师除了以上我所述以外。还必须对这个职业有所敬畏,有热爱之心才能想去做,才能做好教师这个职业。
教师的工作辛苦。做过教师的人都知道,教师是拿着卖白菜的钱,*着卖白粉的心。每天起得早,回得晚,一天要忙个不停,寒暑假也是无尽的学习培训。
本文链接:http://www.donglihc.com/html/879647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