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综合信息

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寇准是什么朝代的人

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 他们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宋朝在军事上不行,但是是一个重视文化发展的朝代,出现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像是王安石和寇准等人便是。他们虽然没有那么强带兵打仗的能力,但在百姓心中地位很高,包括包拯在内都是宋朝出名的人物。

关于包拯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对于宋朝来说很多疑难案件都是经过包拯的手给解开的。不过这些流传的事迹大多数是假的,并不是真实发生在包拯身上的。

身为宋朝的人物包拯获得很多关注,有一句话叫做前有寇准后有包拯,就可以看得出包拯的实力。很多朋友好奇两人的关系,他们虽然都是宋朝人,但并无多少交集,史料记载生平发现,他们也不可能有同朝为官的情况出现,总结来说他们只是同朝人而已。

包拯999-1062年出生,今安徽合肥人,1027年考中进士,但因为父母年事已高不忍离开,于是等到双亲过世守孝之后才开始在朝为官,整个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寇准962-1023年出生,两人同时在世24年,但是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时寇准已经去世四年,而且包拯考中进士之后并没有立即做官,所以说两人只是同时期人,并不会同朝为官。

在做官上寇准为官清廉,获得百姓爱戴,知名度不小,在抗辽事业上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是相比较来说寇准的知名度并没有包拯大,包拯的故事流传已久,经常出现在影视和戏剧等作品中。

历史上的寇准主要是为朝廷分忧,在朝廷做实事,属于为国效忠。包拯是直接为百姓做实事,执法严明,廉洁奉公,敢于指出朝廷中的不公之事,为百姓营造一个更加公正的环境,可以说是百姓的助手。总的来说寇准的政绩要比包拯大,但碍于宣传的原因,导致寇准在民间的名声没有包拯大。

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 两人都是北宋的肱股之臣

包拯和寇准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很高大,后人每每提起他们,也都对他们赞不绝口,还常常有人说前有寇准,后有包拯;这样的话,那么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后人喜欢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呢?

寇准和包拯都是北宋的名臣,两人都因为出色的政绩和人品而受到大家的爱戴,只不过寇准比包拯早出生了三十多年,寇准*的时候,包拯还没有考中进士,严格来讲,历史上这两人并无交集。

寇准也叫寇凖,是北宋政治家、诗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太平兴国五年考中进士,因为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而被太宗重用。

寇准最突出的贡献体现在澶渊之战中,是他极力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如此一来才稳定了大宋的军心,虽然寇准一直是主战派,但是为了百姓生活的安定,寇准选择了妥协。最后宋辽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寇准是北宋功臣,他在当宰相期间,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即便遭到了小人的嫉妒排挤,也仍然坚守本心,矢志不渝。宋太宗说自己有寇准辅佐,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包拯是晚寇准三十年才出现的北宋名臣,因为他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民间老百姓喜欢称他为包青天。有关于包拯的故事经过民间的演绎,基本上已经家喻户晓了。他跟寇准身上都有非常宝贵一点,那就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寇准敢于犯颜进谏,不惧怕触怒天子,只因他忠君爱国,无愧于心。包拯敢于替百姓鸣不平,不惧怕权贵,执法严峻,只因为他清正廉明,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如今包拯的清官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就是历史对他最好的评价。

《包青天》中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

寇准与包拯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两个人虽然属于同朝人,但是是在不同时期为官。

在历史上,寇准是宋太宗、宋真宗朝的重臣,包拯是宋仁宗时期的重臣,他入仕的时候,寇准都已经去世了。

寇准出生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这一年北宋才刚刚建立两年,南方的南唐、吴越、南平等*还处于割据状态。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比寇准小了38岁。显然包拯的年龄小他太多,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历三帝,立国已经三十九年了。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六十二岁的寇准病逝于雷州贬所。四年后,即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科及第,开始进入官场。

轶事典故

寇凖平时喜欢听歌,酒余茶后经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有一次,一个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凖见她面目姣好,听她歌声圆润,一时兴起,就赏她一匹绫缎。想不到歌女还嫌赏赐少,一脸的不高兴。

当时寇凖身边有一个出身寒门的侍妾,名叫蒨桃,她见到这个情形很气愤,事后就写了一首小诗《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凖读了蒨桃的诗,很是感动。默默想道:蒨桃诗说的对,这一匹一匹的绫缎,都来之不易,随心所欲挥霍是不应该的,就坚决改了,从此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

包拯和寇准是不是同一个朝代的什么官位

包拯和寇准是属于同一个朝代的人。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

扩展资料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由于敬仰包拯而经常用手抚摸指点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三侠五义》(评书界叫《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景德元年(1004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包拯

百度百科-寇凖(寇准)

包拯和寇准是师生关系吗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

寇准(962—1023),字平仲,华州下卦(今陕西渭南)人。

从以上的简历中可以看出,寇准和包拯同时在世有24年,但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时寇准已去世四年。更何况包拯考中进士十年后才开始出来作官,此时寇准已*14年。所以,他们两人不可能同朝为官。

本文链接:http://www.donglihc.com/html/879636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