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综合信息

四川都鸿房屋,四川农村房屋

李白的关于房子的诗句

1.李白的诗中写最高的楼的诗句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出处:该句出自唐代李白的《夜宿山寺》。原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释义: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关于房屋的诗词、名言警句

★“家”的名言警句

○家园,世界的乐园(德国)

○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英国)

○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泰)

○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唐诗中的“家”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回答者:乖宝宝_瑶瑶-秀才三级 9-9 21:10

★唐诗中的“家”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3.关于房屋的诗词

1.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2.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3.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4.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5.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6.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7.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8.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9.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10.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11.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12.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13.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14.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15.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16.《阿房宫赋》杜牧

17.《滕王阁序》王勃

18.《岳阳楼记》范仲淹

19.《陋室铭》刘禹锡

20.《黄鹤搂》崔颢

21.《馆娃宫赋》范成大

22.《长门赋》司马相如

23.宫中行乐词其一(唐·李白)

题注:奉诏作。明皇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宛丽精切。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

25.拟西北有高楼诗

作者:陆机?(魏晋)

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绮窗出尘冥。飞陛蹑云端。

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

玉容谁能顾。倾城在一弹。伫立望日昃。踯躅再三叹。

不怨伫立久。但愿歌者欢。思驾归鸿羽。比翼*翰。

4.自己写一首描写房子的诗句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5.形容房子的诗句有哪些

1、山房春事二首唐代:岑参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译文:春风柔日光暖满目荡漾春光,蝴蝶和蜜蜂不时乱飞进厅房。

门前的几枝柳条低拂着衣架,一片山花飘落在了笔床之上。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2、贺新郎·梦冷黄金屋宋代:蒋捷梦冷黄金屋。

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消瘦影,嫌明烛。鸳楼碎泻东西玉。

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空掩袖,倚寒竹。译文梦中的黄金屋已然凄冷,可叹秦筝上斜排的弦柱似雁阵飞行,洁白的筝弦蒙上了灰尘。

她化作娇莺飞回去,还能辨认出纱窗旧日的绿色青痕。窗外正吹过细雨蒙蒙,樱桃加红豆圆润晶莹。

这相思愁恨难以平静,君可知情?它就像琼玉棋枰,弹棋局起伏不定。孤灯相伴映出我消瘦的身影,总嫌那烛光太明。

鸳鸯楼上碰杯饮酒,玉杯碰碎美酒倾。试问她的芳踪,何时再能相逢?实在难以嫌头簪翠钗的丽影。

欲把宫眉画成纤云式样,生绡的画幅描上她的秀容,只怕不是时兴的新妆。歌舞的彩扇、牙板如今都在,只恨无人,能将大宋隆盛的乐曲听懂。

空虚地掩袖拭泪,独倚着寂寞寒冷的翠竹!3、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唐代: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译文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在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也心甘情愿!5、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宋代: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译文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6.关于房屋的诗词名言警句有哪些

1.鸟自爱巢人爱家。

2.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3.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

4.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5.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有关房屋的诗歌:

1.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2.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3.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4.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5.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6.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7.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8.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9.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10.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11.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7.描写房子的诗句有哪些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

释义: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2、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春怨》刘方平(唐代)

释义: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3、曲房珠翠合,深巷管弦调。——《少年行》刘长卿(唐代)

释义:密室里珠帘合拢,长常的巷道里奏起乐曲。

4、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喜雨亭记》苏轼(宋代)

释义: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5、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铜雀台赋》曹植(魏晋)

释义:这真是个雄伟而高大的建筑,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太空。

8.描写房子的古诗词有哪些

一、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也心甘情愿!

二、南宋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译文: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蹿来蹿去,蝙蝠围着灯上下翻舞。屋上松风裹挟着大雨汹涌而来,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辗转不定,如今归来已是满头白发,容颜苍老。布被单薄,疾风骤雨的秋夜,从梦里醒来,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三、唐代李白《妾薄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译文:

汉武帝曾经十分宠爱阿娇,为她筑造金屋让她居住。

她位高势崇,就是吐一口睡沫,也会随风化为珠玉。

四、北宋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译文:

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五、唐代陶渊明《读山海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9.赞美白房子诗句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柳满皇都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形容最高的楼房的诗句

1.关于最高楼房的诗句

2.关于楼房的诗句

关于最高楼房的诗句 1.最高的楼诗句

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解〕

危楼:高楼,这里指建筑在山顶的寺庙。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恐:恐怕。

(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赏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2.描写最高的楼的古诗有哪些

1.《夜宿山寺》

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登岳阳楼有怀寄座主相公》

唐代:曹邺

南登岳阳楼,北眺长安道。不见升平里,千山树如草。

骨肉在南楚,沈忧起常早。白社愁成空,秋芜待谁扫。

常闻诗人语,西子不宜老。赖识丹元君,时来语蓬岛。

3.《滕王阁诗》

唐代: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4.《抛球乐》

唐代:冯延巳

酒罢歌馀兴未阑,小桥清水共盘桓。波摇梅蕊伤心白,

风入罗衣贴体寒。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轻。谷莺语软花边过,

水调声长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梅落新春入*,眼前风物可无情?曲池波晚冰还合,

芳草迎船绿未成。且上高楼望,相共凭阑看月生。

霜积秋山万树红,倚岩楼上挂朱栊。白云天远重重恨,

黄叶*深淅淅风。仿佛梁州曲,吹在谁家玉笛中。

尽日登高兴未残,红楼人散独盘桓。一钩冷雾悬珠箔,

满面西风凭玉阑。归去须沉醉,小院新池月乍寒。

坐对高楼千万山,雁飞秋色满阑干。烧残红烛暮云合,

飘尽碧梧金井寒。咫尺人千里,犹忆笙歌昨夜欢。

5.《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代: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有关黄鹤楼的神话故事

相传一位仙人化作人形在黄鹤楼中饮酒,不料仙人袋中银两不多,但店主并没有深究。仙人感谢店家的大度,于是在墙上画了一只鹤。并告诉店主,为了报答店主留下只黄鹤,您只需拍手4下,黄鹤便可在空中起舞供大家娱乐,但你要切记,黄鹤只为大家而舞。说完,仙人离去。店家按仙人留下的方法一试,果然黄鹤起舞。大家纷纷欣赏。有一大官闻讯,包下整个地方,命令店家让黄鹤起舞。无奈,店家拍手4下,黄鹤从墙上浮现出来,步履沉重的飞舞。接着,金光一现,店家看见当年那位仙人回来,仙人说道:“黄鹤起舞,不能只为独乐。”说完,坐云离去,黄鹤也跟随离去。

版本二:

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的,所画鹤也呈*。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3.李白的诗中写最高的楼的诗句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出处:

该句出自唐代李白的《夜宿山寺》。

原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释义: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关于楼房的诗句 1.关于房子的诗句

形容“房屋”的诗句如下:

1.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唐·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唐·王维《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4.宋·杨万里《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5.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

2.描写房子的古诗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卷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亦足

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关于房屋的诗词、名言警句

★“家”的名言警句

○家园,世界的乐园(德国)

○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英国)

○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泰)

○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唐诗中的“家”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回答者:乖宝宝_瑶瑶-秀才三级 9-9 21:10

★唐诗中的“家”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4.关于楼的古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杜牧《江南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欧阳修《蝶恋花》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杜牧《阿房宫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李白《与夏十二登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马荣成《风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春宵》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苏轼《望海楼晚景》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杜牧《长安秋望》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温庭筠《赠少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晏几道《鹧鸪天》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张先《江南柳》

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王琪《望江南/忆江南》

春光多在柳梢头,拣得长条插酒楼。杨万里《宿新市》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忆江南》

参考资料:LS的回答;?si=1

5.形容房屋的古诗词有哪些

1,唐.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2]

3,唐.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4,唐.李昌符《题友人屋》

松底诗人宅,闲门远岫孤。数家分小径,一水截平芜。

竹节偶相对,鸟名多自呼。爱君真静者,欲去又踟蹰。

5,唐.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林卧愁春尽,搴帷见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6.形容房子的诗句有哪些

1、山房春事二首唐代:岑参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译文:春风柔日光暖满目荡漾春光,蝴蝶和蜜蜂不时乱飞进厅房。

门前的几枝柳条低拂着衣架,一片山花飘落在了笔床之上。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2、贺新郎·梦冷黄金屋宋代:蒋捷梦冷黄金屋。

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消瘦影,嫌明烛。鸳楼碎泻东西玉。

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空掩袖,倚寒竹。译文梦中的黄金屋已然凄冷,可叹秦筝上斜排的弦柱似雁阵飞行,洁白的筝弦蒙上了灰尘。

她化作娇莺飞回去,还能辨认出纱窗旧日的绿色青痕。窗外正吹过细雨蒙蒙,樱桃加红豆圆润晶莹。

这相思愁恨难以平静,君可知情?它就像琼玉棋枰,弹棋局起伏不定。孤灯相伴映出我消瘦的身影,总嫌那烛光太明。

鸳鸯楼上碰杯饮酒,玉杯碰碎美酒倾。试问她的芳踪,何时再能相逢?实在难以嫌头簪翠钗的丽影。

欲把宫眉画成纤云式样,生绡的画幅描上她的秀容,只怕不是时兴的新妆。歌舞的彩扇、牙板如今都在,只恨无人,能将大宋隆盛的乐曲听懂。

空虚地掩袖拭泪,独倚着寂寞寒冷的翠竹!3、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唐代: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译文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在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也心甘情愿!5、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宋代: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译文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鲜为人知的清初四川三大博学名士

巴蜀春秋之六九

   

文和运超

    明末清初的四川战火硝*弥漫,清军入川反复折腾二三十年,巴蜀之地的人口或流失或消亡,四川籍人才在从明初到明末大都离开家乡,如明初的蹇义来自巴县,是从洪武到永乐的重臣;中期有余子俊、杨廷和、席书、赵贞吉、杨慎等全是知名才俊;后期穆宗、神宗年间的陈以勤、陈于陛创造了父子皆为宰辅的佳话,还有熊文灿、吕大器等在明末局势下的辗转挽救。

清初的遂宁吕潜、新都费密、达县唐甄三人后来被称“蜀中三杰”,身处明清交替,他们更显出无奈漂泊的际遇。只不过除了一般文人的诗文才华外,他们均各有其他特点,唐甄在思想哲学上独树一帜,吕潜在书画上称雄一时,而费密在史学、医学、教育等领域堪称广博精湛,只是由于当时名声传播还不广,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也所知不多。

一、叛逆者:达县唐甄 

唐甄原名大陶,后来更名甄,四川达县(今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人,为明初太子朱标、燕王朱棣之师傅唐瑜的第十一代孙。

唐瑜的原籍是山西平阳,祖父唐胜宗是追随朱元璋的功臣,封延安侯。唐瑜为洪武十二年(1379)进士,入翰林院,两年后授东宫教谕,教太子朱标读书,四子燕王朱棣也一同受教。朱棣起兵打败侄儿建文以后,永乐三年(1405)封赏唐瑜为开国儒臣,命可择子孙出仕。永乐十二年(1414),唐瑜游学入蜀,在达县东邑河兰木沟相中一片适合安居之地(今宣汉县鲲池官池坝),自此为蜀中达县唐氏之祖(唐瑜本为唐胜宗之子唐祥泰长子,另有弟弟唐瓒、唐瑞,唐氏其他后人大多移居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唐瑜夫人熊氏为一品诰命夫人,生二子唐鲲、唐鲤。

唐甄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生平不少事迹颇为隐晦,以至于《四库总目》将”唐大陶”与唐甄误为二人。

唐甄八岁时,父亲唐阶泰考中进士,上任吴江县令,他跟随父亲到了江南。先后在江苏、江西、北京、南京等地待过。唐甄十四五岁就显露诗文才华,文集中《散病》、《独饮》、《春游》诸诗都是少年时期作品。

顺治二年南京城破,父子避难浙江绍兴。到顺治十四年(1657),二十八岁的唐甄回四川阆中考中举人。第二年赴北京参加进士考试失利,跟着又参加吏部考试。直到康熙十年(1671),已四十出头的唐甄出任山西省潞安府长子县知县。

当时的唐甄还很想在圣君在位之时一展胸中抱负,看见地方民不聊生,他发动百姓栽桑养蚕。“以身率之,日省于乡,三旬而树桑八十万本,民业利焉。”他看见当地官吏惯用酷刑欺压百姓,纷乱不断,便整顿吏治,废除酷刑。“夹棍非刑,废置不用。民化其德,狱讼衰息。”深得百姓好评。

正当唐甄大刀阔斧实施自己的理想与才干时,却忽然被免职(据说是当地逃犯的事情被牵连),一共只当了十个月县令。之后唐甄为谋生计而四处经商,最后赔本流寓江南,靠讲学卖文勉强维持生活,前后二十多年。

唐甄晚年越发穷困潦倒,“萧然四壁,炊*尝绝。日采废圃中枸杞叶为饭。衣服典,尽败絮蓝缕”,生活极度落魄的唐甄,反而坚持“陶陶焉振笔著书不辍”。哪怕是一个穷困书生,“岂可求诸外而忘其内,顾其小而遗其大哉!”

在明末清初那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历来都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有先锋色彩的大学问家,其实不少地方曾把唐甄列入第四位。只不过,唐甄流传著作远不如前三位,但思想力度却一点不逊色。如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见《潜书·室语》)还认为,“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斯足矣;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他觉得即使以极刑去处*暴君昏主,也难以抵其屠戮祸害天下人之罪。

在那个时候,敢把皇帝君主称作掠夺天下人财富的最大盗贼,还是杀害天下人生命的罪恶凶手。语言如此血性直爽,唐甄的反思力度之大称得上绝无仅有。

唐甄在论著中有如此大胆的文风,过去有不少人都怀疑是否因为作者人生仕途太过失意,家庭经济非常败落,这才发泄情绪。事实上,唐甄在极度挫折艰苦的境遇下,以最大努力完成著述,他的品行节*已经证明其为人。他多次在文中表示不怕“触时忌”,也不管别人“诋湮”。现代有不少学者已经认同,《潜书》表现出积极进步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与其他三大思想家是一致的。

另外,唐甄对传统儒学的反思认识,原本也发扬了明代中后期强烈的叛逆色彩,他倾向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但根本来说,唐甄最推崇孟子的思想,“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见《潜书·潜存》)他认为,自孟子以后,最能领悟圣人之学的人当推陆九渊、王守仁二人。

今天传世的《潜书》(1705)是唐甄唯一的著作,起初名叫《衡书》,初刻只有13篇,署名唐大陶。后来逐渐增加到97篇,改名《潜书》,署名唐甄。在《潜存》篇中,唐甄概括了撰述此书“历三十年,累而存之,分为上下篇。”该书刊刻时间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唐甄的女婿王闻远发行。

顾炎武的著名弟子潘耒为该书写序,称“论学术则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痛排俗学之陋;论治道则崇俭尚朴,损势抑威,省大吏,汰冗官,欲君民相亲如一家,乃可为治。”(《潜书·潘序》)所以,《潜书》实际是一本阐发作者一生方方面面,带有政论色彩的著作,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非常相似。

譬如论述教育思想,因为明清都推崇程朱理学和流行八股时文,唐甄尖锐批评宋明理学教育流弊,注重教授一些实用领域,有开创实学教育风气的作用。不过,其他如伦理道德,甚至家庭教育方面,由于明末以来的社会风气的奢靡享乐,唐甄希望进行纠正,有一些恢复禁欲主义、男尊女卑等倾向,刻意贬低文人情*的坚守,多少流露出悲观失望。

   在商业经济方面,唐甄有过亲身经历,他深刻体会清军入主中原,为了显示尊崇理学思想,开始扼杀工商业资本。唐甄认为官府应允许自由经营,“自然之利”不该是皇帝私人的产业,而是天下共享。包括改革货币也是唐甄最有特点的想法之一,从元明以来,民间以白银作为货币,限制了财物的交换,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夫财之害在聚。银者,易聚之物也。”“救今之民,当废银而用钱”。唐甄希望恢复推行用铜钱取代白银,商品交换才能更好地得以进行,并可消除白银易聚之弊,发挥货币的流通作用。当然客观上讲,铜币因产量和钱币重量,历代混杂不一,往往搅乱市场,最终元明才习惯以银两计酬,民间也流行开来,其实明清的民间并没有失去铜币的使用空间。

   在关注基层民生方面,由于唐甄落魄的经历,认识到普通老百姓的作用。“立国之道,唯在于富,富在编民,不在府库。”他主张的富民政策,让人眼前一亮。认为只有民众丰衣足食,*才能兴旺;如果民众贫穷困苦,必将导致灾祸。最核心的观点是,立国之富不在国库财富充盈,而在民众生活富裕,可说是超越时代的认识。“古之贤君,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他提出官府官员的一切作为,都应该是从保障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出发,一切围绕富民:“财者,国之宝也,民之命也,宝不可窃,命不可攘。”确实是千古不易之经典论述。

唐甄是一个普通文人,但身处明末清初这一战事频繁的时期,对军事领域也有一定认识。对于战争的胜负,主张发挥人的力量,避免以谈论鬼神来代替谈论人事之兵,胜负取决于主观指挥正确与否,而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的。《潜书》将明末清初很有代表性的李自成、张献忠和吴三桂的故事作为主要论述对象,像分析吴三桂“身为王者,其军多宿将战卒,蓄积数十年,金钱之富,甲兵之多,等于京师”,为何一朝覆灭?“不好计策,不下谋士,恃其强围之势,适以这其灭亡也。”就是说吴三桂忽略了攻守之计。

总的来说,相较于同时代的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大家,唐甄的著作论述面非常广泛,思想认识出发点大家都有汲取经验,反思历史的共同初衷,但唐甄也有很多独到性,和其他三位一样,都应该值得后人珍视。

二、诗书画三绝:遂宁吕潜

    吕潜一般被视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和唐甄一样,出身名人之后。吕潜的父亲就是永历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吕大器,他们来自四川潼川州遂宁县北坝(今遂宁市船山区北固乡)。

    前面提及,吕大器是明代末年最优秀的四川籍人物,能文能武。崇祯十年(1637),他就捐出家业招募乡勇抵挡张献忠的大西军,受崇祯帝表扬,提升兵部右侍郎,崇祯十五年(1642)升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

本来吕大器并不想专门从事军职,当时闯军已开始横扫中原,他迫于无奈前往,虽以防守为主,所幸没有什么败绩,已经非常难得。就在吕大器前往河北这一年,儿子吕潜考中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授太常博士。这是明朝最后一次科举,同榜状元为江苏常州武进人杨廷鉴,清军进入北京时,杨廷鉴徒步逃回家乡,多次以疾病拒绝洪承畴、顺治的邀请,也以书画为乐,六十出头病故。

崇祯吊*煤山的时候,吕大器奔南京,力主延续社稷,他与钱谦益、雷縯祚(崇祯时曾为刑部主事,弹劾过不少人。福王朱由崧登位后,马士英非常忌惮,找事牵连雷縯祚下狱,*其自尽)等都倾向潞王朱常淓继位,但马士英、刘泽清带兵拥福王朱由崧来南京,胁迫众人支持,一举解除了吕大器职务。

     吕大器对时局忧心感慨,让吕潜侍奉家人女眷侨居浙江湖州府吴兴县,后迁住扬州府泰州海陵。朱由崧仅一年就被钱谦益等推出投降,由海盗郑家拥立的隆武朱聿键虽然为人颇为振作,但举动受人牵制,郑成功又以水军为主,不善于攻城略地,导致隆武也很快失败。

吕大器再奔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与瞿式耜等扶持桂王朱由榔登位(1646),建元永历。元年正月,原督师王应熊(四川巴县人,今属于重庆市,穷苦人家出身,也很有才学,个性强悍。崇祯时为了保官位,与周延儒、温体仁为一伙。弘光时任兵部尚书兼总督川黔湖广军务,主要对付大西军)在贵州身故,吕大器护送父母到达贵州乌罗衙署附近水月庵(乌罗今属于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乌罗镇)。当时张献忠已*,大西军退到遵义,准备进入云南。

吕大器身在贵州了解到各方情报,向朱由榔上书建议整肃四川的明军残余迅速收复川黔,吕大器接替王应熊出任督师,得到四川境内李占春、杨展等明军将领拥戴,包括一代巾帼女将秦良玉所在忠州、石柱等土司军协助,拆穿假冒宗室藩王朱容藩,收复云阳,进驻都匀。当时大西军已借黔国公沐天波遭难的名义进入云南,而吕大器于永历四年(1650)病故,年六十五。

     吕潜与父亲吕大器长期分隔两地,大西军后来以明军身份在川滇黔三省与清军对抗十五六年,康熙继位以后才基本恢复平静。吕大器在贵州身故时,吕潜侍奉母亲在江浙奔走。他刻意模仿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气质,不仅诗书画杰出,还颇有隐士风采,这与他是吕大器之子有关,无法接受清朝占据江山的事实,终身甘于平淡。

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冬,其母身故,吕潜才扶母柩回四川,同时顺便迁父柩返故乡遂宁,此时距离他当年离开家乡已经四十多年。自此吕潜就闲居家乡,坚持自己种地,将居所名“课耕楼”,闲暇时和一些友人诗文唱和,徜徉巴蜀山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诗文方面,吕潜交游甚广。像龚贤、费密、唐甄等是他最好的几个文友,酬唱甚多,传为盛事,毕竟他生平很长时间在各地游走。他的诗词虽然充满闲适和隐逸的情趣,但内在显然是很不平静的心境,不乏对明朝覆灭的惆怅、哀叹之情。

在书法方面,吕潜博采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历代名家之长,揉为一体,形成个人风格。专业人士普遍评价他用笔娴熟,不掺虚笔,以墨韵、意境、分行布白取胜,结字秀逸遒劲,别具特点。尤其有特色的是吕潜墨法以淡墨为多,易得流畅之势,易传使转之情,易臻淡雅之境,也是他的巧处。吕书多率意作,内容往往就是自己的诗词,也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

   在绘画方面,吕潜以大量的山水画享誉江南,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享有“天下二半”之誉(一半,指吕潜;另一半,指龚贤,“金陵八家”之首)。

龚贤也是吕潜的书画好友,祖籍昆山,后迁居南京,生于万历中,比吕潜稍微年长。两人不仅几乎齐名,甚至书画风格也非常近似。两人传世画作多数都不具年号,显然这是明末文人故意为之的遗民心理,导致很多作品无从考证创作年份。龚贤有纪年的最早作品为清顺治十三年(1656),早于吕潜的作品十多年,,从画的创作年限及数量来看,吕潜应该学习龚贤比较明显。龚贤是一位傲气十足才情横溢的诗人兼画家,也只有具备如此性格,才可能使他在绘画上独树一帜,开金陵画派的先河。而吕潜在江南时,与龚贤的交情一直不错,两人在书画上互相切磋,形成非常接近的气质。

吕潜强调绘画的抒情性,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他虽然在生计困难之时有过贩卖字画的经历,但从内心志趣而言,又不肯轻易售*较满意的作品。关于吕潜的绘画,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吕潜“用笔放纵而不越矩矱,神气清朗可赏。”现代著名书画大家黄宾虹对吕潜也有极高评价:“先生文章气节,彪炳宇宙,顾不独以诗画名,而得其寸缣零楮者,已不啻璜璧,毅崛先生其善藏之。”       

 三、博学鸿儒:新都费密

    费密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县人(今属于成都市新都区)。他的父亲叫费经虞,也是一个学问深厚的经学家。费密的学问很大程度得自父亲在少年时打下坚实基础,胡适曾率先揭示费经虞、费密二人在明末清初破除宋代理学的巨大贡献,在1921年先后写了《记费密的学说——读费氏遗书》、《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两篇文章,对费密的思想、地位、作用评价很高。

   新都费氏原本也算四川的一个书香世家,费密的祖父费嘉诰是明代万历年间贡生,据说做过大竹县训导(今属于达州市),父亲费经虞为崇祯时期举人,曾为云南昆明知县。其伯父也是蜀地的有名文人,一门四世有六位名人。后来新都东湖有“四费祠”(四费指四代人)专门纪念。

费密从六岁读书,就深得长辈的赞赏。二十岁时,张献忠的大西军进入成都。费密去昆明探望父亲,顺便避难,结果途中被盗匪掳劫,幸为父亲联络镇守嘉定(今属于乐山市)的明将杨展一起将费密营救,杨展欣赏费密的才学,留*用。不久,杨展被投降大西军的属下所杀,费密也被俘。

大西军南下云南后,费密回到故乡新繁,祖传房屋已成灰烬,于是,他离开家乡到陕西汉中沔县定居,谢绝当地清军总兵官重金聘用,专心研究医学。

费密当时住在寺庙内,还学起了禅修。史料称“已乃究心《内经》、《伤寒论》、《金匮》诸书,为《长沙发挥》。后闻二程见人静坐,便以为善学;丙申(1656),与通醉(僧名)论禅,四入静明寺(明代西南著名禅宗寺庙,位于汉中府),杂僧徒静坐。坐六七日,心不能定;自厉曰:‘百日之坐尚不能定,况其大者乎?’誓不出门,半月余乃定。……一夕,闻城壕鸭声,与身隔一层,如在布袋;良久,忽通,鸭声与水流入身中,甚快。乃叹曰:‘静坐,二氏之旨,吾儒实学当不在是。’自是益有志古学矣。”经过一段时间修行,他发现静坐是佛、道的观念,对儒家而言,并不是个好办法。

数年后,费密携家到江苏扬州,视野大大拓展,海内名流钱谦益、屈大均、万斯同、朱彝尊、孔尚任等都与他交往密切。王章涛在《史话》一书中写到:“顺治十四年,三十三岁的费密侍奉父母离开沔县,南下扬州,投奔母亲的伯父杨云鹤,于次年结束流亡生涯,始居扬州,虽籍新繁,在以后四十多年的岁月里,潜心研究学术于斯地,子承孙传,世代繁衍,已是地道的扬州人。”费密离开陕西前往江南一是投奔亲戚,避免继续寄居寺庙;二是通过静坐修行,已经对儒释道三家学问有了新的认识,他要回归儒学。

从此,费密一直在江南生活,直到在此去世,再也没有返回巴蜀家乡。

不过,费密为了交流学识,还是去过其他地方。如康熙十二年(1673),他徒步千里到河南卫辉苏门山问学于儒学名士孙奇逢。那时孙奇逢已八十九岁高龄。孙奇逢是与黄宗羲等齐名的遗民学者(天启年间著名的左光斗、杨涟案牵连黄尊素,三十出头的孙奇逢与鹿正、鹿善继父子曾大力营救,黄尊素是黄宗羲父亲),坚决不接受清朝的邀请出仕。

费密在孙奇逢那里住了一个多月,等他返回扬州时,孙奇逢给他写了四个大字“吾道其南”,《新繁县志》中有记载:“服阕(1673),以父遗命,往事孙征君奇逢。一日,与论朱、陆异同,进言汉、唐诸儒有功后世,不可泯没。征君大以为然。又与考历代礼制之变。逾月,辞归;征君题‘吾道其南’四字为赠。”次年春,他又到浙江与重要思想家吕留良切磋学问。

费密一生崇尚汉儒正宗,力倡实学,反对宋明理学空虚疏狂的积习,对理学的“道统论”进行严厉的批判。儒家道统由唐代韩愈首创,宋代理学家延续这种说法,如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描述:“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自是而又再传以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

费密指出道统根本不成立:“道统之说,孔子未言也。……不特孔子未言,七十子亦未言,七十子门人亦未言,百余岁后,孟轲荀卿诸儒亦未言也,汉儒……亦何尝有道统之说哉?魏晋而后,清谈言道,去实就虚,……流传至南宁,遂私立道统。自道统之说行,于是羲农以来尧舜禹汤文武,裁成天地,周万物而济天下之道,忽焉不属之君上而属之儒生,致使后之论道者,草野重于朝廷,空言高于实事,世不以帝王系道统者,五六百年矣。”(见《弘道书》)

费密进一步指出,朱熹之所以要宣扬道统概念,目的是为了跟陆九渊进行门户之争:“南渡后,朱熹与陆九渊争胜门户,熹传洛学乃倡立道统,自以为曾氏独得其宗,而子思,而孟轲,而程颢程颐接之,盖杨时事二程而友罗从彦、李侗,熹所从出也。”胡适就在他的文章中认为:费氏的伟大,在于从历史上寻找证据,指出宋明儒学说的致命缺陷,另一方面,费氏也认为宋明儒理学虽然在思想上有富于创造的成份,有前人所不曾道过的内容,但他们将自己对儒学的理解说成是古经要义、孔孟真谛,却是要不得的。费氏一方面提倡实事实功,开颜李学派的先声,一方面又尊崇汉儒,提倡古注疏的研究,开清二百余年汉学风气之先,这成了清初实学转向汉学(乾嘉考据学)的兴盛之源。

费密除了儒学功底深厚,诗文方面也很有建树。在清朝初年诗文名家辈出的时代,费密也享有一席之地,尤其四川籍诗人一般都以他为代表。时人评价:“以深厚为本,和平为调,以善寄托为妙,常戒雕巧快心之语”。不过可惜费密的诗现存仅55首。像《朝天峡》一诗深受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士祯的赞赏,称其中“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两句为“十字堪千古”。

在儒学诗文之外,费密的史学也有一定建树,所遗《荒书》1卷,是清代四川纪实史学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两万字,采用编年体记述崇祯三年(1630年)到康熙三年(1664年),尤其重点记录张献忠大西军在川蜀的活动。内容大多系作者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叙事详明、文笔简洁流畅,不失大家风范。很多宝贵的原始资料,全赖此书保存下来。 

另外费密对医学等也有专门研究,他的著作原本非常多,据说共三十多种近四百卷。后代学者称:“蜀中著述之富,自杨升庵后,未有如密者。”只可惜费密一生颠沛流离,大多在辗转迁徙中亡佚,流传至今的仅有《弘道书》3卷、《荒书》1卷和诗歌集《燕峰诗钞》1卷。

除费密本人是清初重要学者和文人外,他的两个儿子费锡琮、费锡璜都以诗文著名于世,锡琮有诗集《白鹤楼稿》,锡璜有《掣鲸堂诗集》和《贯道堂文集》。 尤其费密次子费锡璜豪放不羁,一生布衣,自伤怀才不遇,尝登之罘,投其诗于海中,痛哭而返。善长乐府诗,其诗古体直接汉魏,近体追踪盛唐,造诣不亚于费密。

本文链接:http://www.donglihc.com/html/8795999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